中文名稱 |
 |
赤小豆
|
英文名稱
|
Rice bean
|
其他名稱
|
紅飯豆、赤豆、米赤豆
|
植物學名
|
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and H. Ohashi (Phaseolus chrysanthus Savi)
|
植物科屬
|
蝶形花科豇豆屬
|
主要來源
|
原產地中國,主產於廣東、廣西、江西等地栽培。
|
#簡單介紹
|
"赤小豆為豆科一年生半纏繞草本植物赤小豆乾燥的成熟種子。一般略呈圓柱形而稍扁,長5至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凹陷成一縱溝,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稜脊。質堅硬,不易破碎,除去種皮,可見兩瓣乳白色於仁。氣微,嚼之有豆腥味。
主要用於中藥材,性偏涼,味甘酸,常與紅豆混用,然而赤小豆藥效較佳。具有健脾止瀉,利尿,消脹除腫,除煩熱,滋津止渴,解酒濕,解毒排膿,通乳汁,散瘀血等作用。"
|
品種
|
市場上的赤小豆多數為已純化的栽培品種,喜瑪拉雅山麓尚有野生種和半野生種。
|
供應季節
|
"香港全年均有供應。
赤小豆的種植一般以春季和秋季種植為主。春季因高溫多雨,病蟲害嚴重,其產量低且品質差﹔但在秋裡作栽培,其產量高品質佳,故以秋裡作栽培為宜。秋季莢果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乾收集種子後,便可供全年食用。"
|
選購方法
|
一般赤小豆呈長圓形而稍扁,一側有線突起的白色種臍,另側有一條不明顯的棱脊。選擇優質赤小豆要求顆粒完整飽滿,大小均勻,顏色自然、色赤紅發暗、富光澤而沒多餘雜色,以身乾及時表面光滑,表皮無皺紋和無蟲蛀現象為佳。
|
儲存方法
|
黃豆應儲存在乾燥的密封容器內,並放置在陰涼、通風、乾燥之處,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儘可能做好充分防潮、防黴、防蟲的措施,亦可儲存在冰箱內。放入一些剪碎的乾辣椒或兩三瓣大蒜放入裝赤小豆的容器中,可使其長時間不被蟲蛀。
|
#*宜忌人群
|
"宜:各類型水腫之人士,包括腎臟性水腫、心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等;適宜產後缺奶的哺乳期和產後浮腫的婦女食用;適宜肥胖症之人食用。
忌:陰虛而無濕熱者及小便清長者、尿酸高痛風的人士不宜食用。因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
|
#*食用配伍
|
鯉魚與赤小豆同煮,兩者均能利水消腫,在用於治療腎炎水腫的時候效果很好。古書《飲膳正要》記載:「小豆不可與鯉魚同食。」原因可能指兩者均能利水,同煮則流失營養價值有關。
|
烹調技巧
|
"煮赤小豆時愈爛愈好,這可以除去腥味,也容易被消化。
赤小豆富含有澱粉,因此還被稱為飯豆,所以赤小豆宜與其他穀類食品混合食用,一般製成祛濕湯水或赤小豆粥。
廿四節氣中的大暑、小暑往往會用冬瓜煲赤小豆扁豆等成為祛濕湯水以消暑利尿。"
|
#備註事項
|
"赤小豆與紅豆,稍有不同。赤小豆粒硬而細小,身形微長而色呈赤褐;紅豆稍大,形較圓,其色鮮紅或微紅。
赤小豆和其他豆一樣,食後常會脹氣,如先將豆用清水浸透並將豆煮至全熟,可減少脹氣現象。"
|
常用菜式 |
冬瓜赤小豆扁豆祛濕湯、冬瓜赤小豆扁豆祛濕糖水、赤小豆粥、赤小豆鯉魚湯、山楂赤小豆粥
|
^營養資料及指標 (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
|
^營養資料及指標 (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
|
資料來源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轄下的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
能量(千卡路里)
|
324
|
蛋白質(克)
|
20.2
|
脂肪(克)
|
0.6
|
飽和脂肪(克)
|
N/A
|
膽固醇(毫克)
|
N/A
|
碳水化合物(克)
|
63.4
|
糖(克)
|
N/A
|
鈉(毫克)
|
2.2
|
膳食纖維 (克)
|
7.7
|
水份(克)
|
N/A
|
|
回到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