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
正紅菇 |
英文名稱 |
Vinous Russula |
其他名稱 |
真紅菇、生菰、葡酒紅菇 |
學名 |
Russula vinous Lindbl. |
科屬 |
紅菇科 |
主要來源 |
紅菇科紅菇屬(Russula)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約有兩千多種。本種主產於中國福建西北山區。 |
簡單介紹 |
性味:
味甘,性温。
形態特徵:
子實體中型。菌柄圓柱形,一般粗壯,長5-10cm,有紅色斑或帶紅色,內部鬆軟。菌蓋直徑5-12cm,初扁球形後平展中部下凹,黏,大紅帶紫。菌肉白色,無特殊氣味。菌褶乳白至乳黃,褶緣帶粉紅色;孢子乳黄色,有小刺。
生態習性:
夏、秋季群生於常綠闊葉林中地面,多與殼斗科樹種共生形成菌根
營養成份:
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B、D、E、尼克酸,微量元素鐵、鋅、硒、錳等。
食療價值:
福建民間認為正紅菇性甘溫,有益氣補血、驅風逐瘀的療效,當地人以之加青豆仁、黑豆、瘦豬肉燉湯,以治療產婦貧血。
|
品種 |
1. 以中國雲南省為例,可採食的紅菇就有32種,與紅菇屬近源之乳菇(Lactarius spp.)也有17種可食。
2. 最常見的除本種外,還有大紅菇 (R. alutacea)、紅菇 (R. lepida)、大朱菇(R. rubra)及變綠紅菇(R. virescens) 等,均美味可食。
|
供應季節 |
乾貨全年有售,鮮貨6-9月 |
選購方法 |
避免購入假貨。留意真的紅菇,菌蓋正面深紅,中心暗紅,並有橫皺紋;菌柄矮圓實心,菌褶細密均勻,較厚,且略微帶銀灰色;浸泡時會褪色,但顏色散開時不會呈均勻狀,且水顏色變化緩慢;聞起來有清香感覺。
2. 菌蓋全開並有破裂的紅菇,是將要過時的菇,但湯味好;未開傘的菇則食來無渣,甜嫩可口;至於菌蓋半開,形如單車搖鈴的紅菇,則屬上品,最為清香美味。
|
儲存方法 |
紅菇便於保存,曬乾後放在通風乾燥的室內,不僅久不變質,還會放出陣陣芳香,使人心曠神怡。 |
烹飪前處理 |
乾品用清水快速沖淨,加温水浸過面約十分鐘至發漲,剪去菇蒂,去除菇面及菇褶黏着之泥沙,擠乾水備用 |
烹調技巧 |
以之搭配雞、鴨或豬肉燉煮成湯菜,沒有太強烈的香氣,但因其紅色色素能溶於水,故煮出的湯色呈紫粉紅色,十分好看。而菇本身口感柔嫩,滋味鮮甜,也很可口,留意過分大朵的菇口感略有渣。 |
備註事項 |
1.《本草綱目》載「紅菇味清、性溫、開胃、止瀉、解毒、滋補、常服之益壽也」。2.昔日此種菇為貢品,明清兩代,每逢中秋節前,福建當地官府必派人護送一批紅菇到京都進貢,因而馳名遐邇。
3. 於香港市面另可購得青頭菌〔變綠紅菇〕,這種菌亦屬紅菇之一種,但菌蓋青綠色至橄欖綠色,表皮有斑狀龜裂。雲南省衛生防疫廳報道:每百克含蛋白質2.84克,硫胺素0.043毫克,磷7.8毫克,鈣135毫克,鐵4.3毫克,灰分0.95克,水分90克,可藥用。而在五百多年前《滇南本草》則記之云:「青頭菌,氣味甘淡,微酸,無毒。主治眼目不明,克瀉肝經之火,散熱舒氣,服之最良,但不可多食,食之宜以薑為使」。
|
常用菜式 |
紅菇燜雞翼,蝦仁炒青頭菌 |
|
營養資料 (大紅菇-以100克可食用部計)-乾品 |
資料來源 |
中國食物成分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編著〕2009年第2版 |
能量(千卡路里) |
263 |
蛋白質(克) |
24.4 |
脂肪(克) |
2.8 |
膽固醇(毫克) |
0 |
碳水化合物(克) |
50.9 |
鈉(毫克) |
1.7 |
膳食纖維 (克) |
31.6 |
水份(克) |
15.5 |
|
回到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