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
絲瓜 |
英文名稱 |
Angled luffa |
其他名稱 |
稜角絲瓜、勝瓜、菜瓜、粵絲瓜、八稜絲瓜 |
植物學名 |
Luffa acutangula (L.) Roxb. |
植物科屬 |
葫蘆科 |
主要來源 |
原產於熱帶亞洲,印度現尚存有野生種。在6世紀時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日本。 |
#簡單介紹 |
味甘,性涼。瓜肉有清熱化痰、涼血解毒功效;瓜絡則具有通經活絡、清熱化痰、利尿消腫之作用。香港常食用的絲瓜為稜角絲瓜。 |
品種 |
絲瓜果實形狀呈圓柱形,瓜皮綠色,有條紋,果肉較厚。果實成熟後逐漸乾燥,種子周圍的部分仍由纖維支撐而形成空洞。一般在7至9月期間,纖維尚未發達成熟,此時可作為蔬菜食用;待果實成熟後,絲瓜因纖維極多而成為「絲瓜絡」,不能食用,但可作海綿代用品,一般用作清潔廚具如碗碟,或用於擦拭身體。絲瓜一般長約 20 厘米。 依據絲瓜果面稜角可分為稜角絲瓜(Luffa acutangula)俗稱勝瓜和圓筒絲瓜(Luffa cylindrica)俗稱水瓜。「稜角絲瓜」,稱八角瓜,主要作為蔬菜食用。圓筒絲瓜嫩熟時可當蔬菜,老熟時瓜瓤成纖維狀,供作菜食用或曬乾後可當作潔布之用。 一般稜角絲瓜(勝瓜)果實圓柱形,一般長約 40 - 60 厘米。稍彎,有極明顯的稜角9-11條,墨綠色。此種祇分佈於廣東、廣西及福建省,作蔬菜食用。 至於圓筒絲瓜(水瓜)則分佈在長江以北各省份,祇極嫩時可食用,待成熟後取其瓜絡供藥用。 |
供應季節 |
主要生產期為每年5月至10月。 |
選購方法 |
宜選表皮光亮、果形角稜明顯、結實具重量感。 特級絲瓜之建議規格:果身嫩,直而長20~25cm,頂花帶柄。瓜形端正,果面著生毛茸,色澤佳,青翠齊整,肉質幼嫩,紋溝淺,果身大小均勻,無病蟲害及其他傷害。 一級絲瓜之建議規格:瓜形正常,色澤青翠,果面著生毛茸,肉質幼嫩,果身均勻,無嚴重病蟲害及其他傷害。 |
儲存方法 |
放置於陰涼通風處,可保存 1 至 2 周左右。 |
#*宜忌人群 |
宜:適宜身體疲乏、小便不利、月經不調、乳汁不通、無名腫毒、水腫患者,熱病熱煩渴、咳嗽痰喘、腸風下血、痔瘡出血者,痘瘡、瘡毒膿疱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食用。 忌:脾胃虚寒、腎陽虚弱者,肺結核、胃癌患者忌食。腹瀉、生病人士,患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者少食。 |
#*食用配伍 |
宜: 1. 絲瓜與蝦:絲瓜的類胡蘿蔔素成分具有維持甲狀腺正常機能的作用,而蝦所含的硒質能幫助其本身碘質轉化成甲狀腺荷爾蒙,故三者結合食用可避免和改善甲狀腺腫大的題。 2. 絲瓜與芫荽、芥花籽油:絲瓜與芫荽均含類胡蘿蔔素,而芥花籽油則富含維生素 E,同煮食有助預防衰老及降低致癌機會。 忌: 1. 絲瓜與竹筍:當絲瓜的類胡蘿蔔素遇到竹筍的活性物質時會被破壞,從而降低其營養價值。 2. 絲瓜與泥鰍:由於泥鰍蘊含一種維生素 B1分解酶,故會破壞絲瓜所含的維生素 B1,使其營養價值下降。 |
烹調技巧 |
食用部份位於瓜果。稍加沖洗後,削去外皮烹調。 |
#備註事項 |
絲瓜在粵語中因「絲」與「輸」諧音,所以在飲食行業中通常以「勝瓜」作為佳餚之名稱。 無棱角之水瓜(smooth loofah)的用法與絲瓜相同,在北方種植較多。 |
常用菜式 |
絲瓜炒牛肉、絲瓜肉片湯 |
|
^營養資料及指標 (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 |
資料來源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轄下的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
能量(千卡路里) |
20 |
蛋白質(克) |
1 |
脂肪(克) |
Tr |
飽和脂肪(克) |
0.03 |
膽固醇(毫克) |
0 |
碳水化合物(克) |
2.4 |
糖(克) |
2 |
鈉(毫克) |
0 |
膳食纖維 (克) |
1.6 |
水份(克) |
N/A |
|
^數據符號及營養計量單位符號縮寫說明表 |
|
^數據表中所涉及的一些符號簡列如下: |
符號 |
意義 |
- |
未測定 |
… |
未檢出 |
Tr |
微量 |
( ) |
對食物的補充說明 |
[ ] |
食物別名 |
x |
該條數據為幾種相同食物數據的均值 |
* |
數值不確定或為估計值 |
N/A |
沒有相關資料 |
|
^書中所用計量單位符號如下: |
縮寫 |
單位名稱 |
g |
克 |
mg |
毫克 |
mcg |
微克 |
|
回到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