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
泥鯭 |
英文名稱 |
Rabbitfish
|
其他名稱 |
褐藍子魚、臭肚魚 |
拉丁學名 |
Siganus fuscescens
|
魚類科屬 |
籃子魚科 |
主要來源 |
"水域﹕熱帶沿岸,集中於西太平洋。
主要分佈﹕中國、台灣、越南、印度、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印尼、澳洲等。"
|
#簡單介紹 |
"體型﹕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尾柄細長。
頭部﹕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
體表﹕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
各鰭﹕背鰭、腹鰭興臀鰭的硬棘強大且皆具毒腺,尾鰭略凹。
體色﹕體黃綠或黃褐色,密布白點及小黑斑。
一般長度為20 厘米,最大長度為30厘米。"
|
品種 |
泥鯭類(籃子魚科)共有1屬28種。香港有3種,除本種外,還有長鰭籃子魚 S. canaliculatus及狐籃子魚 S. vulpinus。
|
供應季節 |
一年四季均有出產。 |
選購方法 |
宜選體型較大、魚眼明亮、魚身肥圓、魚鱗透亮、無異味者為佳。 |
儲存方法 |
一般使用低溫保鮮法。洗淨後,用食鹽略醃、瀝乾後放入保鮮袋,便可放入冰箱內保鮮。 |
烹調技巧 |
肉質爽口,味鮮甜。與陳皮絲同蒸、熬湯、熬粥或用油鹽水浸熟。 |
#備註事項 |
被具毒腺的硬棘刺傷雖不會對生命造成危險,但會引起劇痛並持續一段時間,故用剪刀去除各硬棘再處理會較安全。 |
常用菜式 |
陳皮蒸泥鯭、椒鹽泥鯭 |
資料來源 |
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
能量(千卡路里) |
164
|
蛋白質(克) |
19.9
|
脂肪(克)
|
8.8
|
膽固醇(毫克) |
66
|
碳水化合物(克) |
0.6
|
鈉(毫克) |
52
|
水份(克) |
69.4
|
|
回到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