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
栗子
|
英文名稱
|
Chestnut
|
其他名稱
|
栗堅果、板栗
|
植物學名
|
Castanea mollissima
|
植物科屬
|
栗屬
|
主要來源
|
栗子原產於北半球的亞洲、歐洲和美洲。在中國分佈於遼寧、北京、河北、山東、河南等地。
|
#簡單介紹
|
"栗子屬於一種香甜果仁。據記載,公元前栗樹在中國就已廣有栽培,早為人民食用。板栗是中國栽培最早的果樹之一,約有2000至3000年的栽培歷史。天津甘栗產地集中在薊縣小港、小營等鄉。其實北京、唐山、承德、撫寧等地的山區,也生長大量栗樹,所產栗子,品質特優,因為過去這些地區生產的栗子一直由天津口岸出口,故名天津甘栗。
栗子堅果呈紫褐色,被黃褐色茸毛,或近光滑,果肉淡黃。果實含糖份、澱粉質、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維他命、礦物質。"
|
品種
|
"世界各地的栗樹種類包括叢生栗(C. alnifolia), 日本栗(C. crenata), 美洲栗(C. dentata), 珍珠栗(C. henryi), 中國板栗(C. mollissima), 美洲榛果栗(C. ozarkensis), 美洲矮生栗(C. pumila), 歐洲栗(C. sativa), 茅栗(C. seguinii)。
中國的板栗品種可分為兩大類:
1. 北方栗:堅果較小,果肉有糯性,適於炒食,著名的品種有明栗、尖頂油栗、明揀栗,還有房山栗,即俗稱「良鄉栗子」。
2. 南方栗:堅果較大,果肉偏粳性,適宜於烹調用,品種有九家種、魁栗(羅田板栗)、淺刺大板栗等。
市場另有一種「桂林錐」,個體較細,食法與栗子相近,那是屬於殼斗科錐屬的植物,學名Castanopsis chinensis。"
|
供應季節
|
每年七月開花,九月結果實,十月間可採摘成熟果實。
|
選購方法
|
以肉質細、甜味強、帶糯性的果實為上品。選栗子不必要追求果肉的色澤潔白或金黃,因為金黃色的果肉有可能是經過化學處理的栗子。如果炒熟後或煮熟後果肉中間有些發褐,這是栗子所含酶發生的“褐變反應”所致,只要味道沒變霉應該對人體沒有危害。通常將粟果傾入清水中,果實下沉者,一般較新鮮。
|
儲存方法
|
應儲存在乾燥地方,且避免陽光直射。
|
#*宜忌人群
|
"宜:老人腎虛者、小便頻多者、老年氣管炎咳喘、內寒泄瀉者宜食用。
忌:栗子澱粉質較高,不是太適合糖尿病人食用。另外,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患有風濕病亦要小心食用。"
|
#*食用配伍
|
|
烹調技巧
|
"糖炒栗子是街上傳統的做法,手工炒栗子最常會以長鐵鏟將大黑鑊中的栗子與黑沙上下翻炒,栗子在粗黑沙堆中翻滾,然後撒上砂糖。栗子炒至五成熟,就以鐵篩撈起,篩走黑沙即成。炒栗子要不停攪動以達致熱力平均滲入栗子,否則形成外部熟內裡生的情況。現代化的方式則以栗子和粗沙粒放於專門炒栗子的攪動機器中或滾桶式機器內不停轉動以達至平均加熱的效果。
栗子多用作炒食和煮食;又可作烹飪原料,亦可磨成栗粉製成糕點。
"
|
#備註事項
|
"栗子生吃較難消化,熟食又易滯氣與便秘,所以每次不宜食用過量。
以炒栗子著名的天津良鄉糖炒栗子,但其實良鄉並不是栗子產地,而是以炒栗子出名,是河北的遷西、遵化,天津的薊縣等地的中國北方板栗集散地,各地的採購商會聚集到當地收購栗子,後從天津出口。"
|
常用菜式 |
栗子炆雞、栗子粥、栗子蛋糕
|
^營養資料及指標 (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
|
^營養資料及指標 (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
|
資料來源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轄下的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
能量(千卡路里)
|
189
|
蛋白質(克)
|
4.2
|
脂肪(克)
|
0.7
|
飽和脂肪(克)
|
N/A
|
膽固醇(毫克)
|
N/A
|
碳水化合物(克)
|
42.2
|
糖(克)
|
N/A
|
鈉(毫克)
|
13.9
|
膳食纖維 (克)
|
1.7
|
水份(克)
|
43.95 (資料來源: 美國農業部國家營養數據庫)
|
|
回到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