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
豆苗 |
英文名稱 |
Pea sprout, Easily dwarf pea, |
其他名稱 |
豌豆苗、安豆苗、龍鬚菜 |
植物學名 |
Pisum sativum L. |
植物科屬 |
蝶形花科 |
主要來源 |
原產於地中海和中亞。首先傳入印度北部,再經中亞細亞傳入中國。現南北各地均有栽種。初以取食嫩莢嫩豆為主,其後南方地區如廣東省廣州、梅縣等地亦以嫩梢和嫩葉入饌,稱為豌豆苗。現全國均將其作為佳蔬入饌。 |
#簡單介紹 |
味甘,性平。有和中下氣、利小便療效。豆苗含豐富纖維素,能加快腸道蠕動的速度,有助預防便秘;亦蘊含葉綠素、維生素 C 及維生素 B 族,對消除疲勞、養顏護膚有一定的作用。 |
品種 |
豆苗為荷蘭豆的幼嫩莖葉,葉身幼嫩,葉色青綠。在16世紀的明朝,被《遵生八箋》稱為「寒豆芽」,之後又有被稱為「龍鬚菜」,但由於水蕨科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和江蘺科植物江蘺(Gracilaria verrucoca)亦稱「龍鬚菜」,三者容易混淆,故稱本品種為「豆苗」較為適宜。 |
供應季節 |
主要生產期為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中國多為人工栽培,一年四季都有生產。 |
選購方法 |
宜選葉身鮮嫩呈深綠色,呈小巧ŧ |
儲存方法 |
豆苗不宜保存,建議現買現食,或放入已打洞的透氣保鮮袋,放雪櫃內作短暫儲存。 |
#*宜忌人群 |
宜:適宜暑熱消渴者,患有瘡疥之人士食用,亦裨益於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者亦有裨益。 忌:未有文獻報告。 |
#*食用配伍 |
宜: 蝦仁與豆苗:豆苗性清涼,具清熱作用,可使皮膚光滑柔軟,蝦仁蘊含豐富蛋白質、鈣質和磷質等,兩者共同食用對陰寒怕冷的體質、低血壓、食欲不振、精力衰退等症狀均有食療功效。 忌:未有文獻報告 |
烹調技巧 |
食用部份位於嫰葉。將豆苗浸泡在水中 45 分鐘,在流水下清洗乾淨。要烹調出嫰滑可口的豆苗,可以上湯煨製再炒,或用雞油炒食,帶出柔滑風味來。 |
#備註事項 |
廣西民間指豆苗具有治發熱、止咳嗽、清暑解毒、化滯氣,以及舒緩體力透支的症狀。 |
常用菜式 |
瑤柱扒豆苗、蟹肉扒豆苗、雞油蒜蓉炒豆苗、蠔豉髮菜扒豆苗 |
|
^營養資料及指標 (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 |
資料來源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轄下的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
能量(千卡路里) |
26 |
蛋白質(克) |
4.8 |
脂肪(克) |
0.8 |
飽和脂肪(克) |
N/A |
膽固醇(毫克) |
- |
碳水化合物(克) |
2.6 |
糖(克) |
N/A |
鈉(毫克) |
20.9 |
膳食纖維 (克) |
2.6 |
水份(克) |
91.2 |
|
^數據符號及營養計量單位符號縮寫說明表 |
|
^數據表中所涉及的一些符號簡列如下: |
符號 |
意義 |
- |
未測定 |
… |
未檢出 |
Tr |
微量 |
( ) |
對食物的補充說明 |
[ ] |
食物別名 |
x |
該條數據為幾種相同食物數據的均值 |
* |
數值不確定或為估計值 |
N/A |
沒有相關資料 |
|
^書中所用計量單位符號如下: |
縮寫 |
單位名稱 |
g |
克 |
mg |
毫克 |
mcg |
微克 |
|
回到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