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
蠶豆
|
英文名稱
|
Faba bean, Broad bean, Horse bean
|
其他名稱
|
胡豆、佛豆、川豆、南豆、羅漢豆、馬齒豆、夏豆
|
植物學名
|
Vicia faba
|
植物科屬
|
豆科蝶形花亞科蠶豆屬
|
主要來源
|
原產於亞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相傳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期傳入中國,8世紀左右從中國傳入日本。現於四川產量最多,次為雲南、湖南、湖北、江蘇、浙江、青海等省。
|
#簡單介紹
|
蠶豆是蝶形花科蠶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蠶豆的種子。性甘而味平,具有健脾利濕、和胃止瀉、止血等功效。蠶豆的食用量在所有豆類當中只較大豆為少,而氨基酸的種類亦十分豐富,尤其是賴氨酸。蠶豆含有豐富的鈣、鋅、錳、磷脂等,對調節大腦和神經組織的功能十分重要,而豐富的膽石鹼,則有助增強記憶力,因此多吃蠶豆對於正值考試期間的人很有幫助。中醫則認為蠶豆性平味甘、微辛,有小毒,具有祛濕、和肺、補中益氣、澀精實腸等功用。
|
品種
|
" 蠶豆的莢果呈扁平筒形,未成熟時豆莢為綠色,莢殼肥厚而多汁,莢內有絲絨狀茸毛,因含豐富的酪氨酸酶,成熟的豆莢為黑色。每莢種子2~4粒,種子扁平,略呈矩圓形,種皮顏色因品種而異,有乳白、灰白、黃、肉紅、褐、紫、青綠等色,臍色有黑鈀與無色兩種。
蠶豆按其子粒的大小可分為大粒蠶豆、中粒蠶豆、小粒蠶豆三種類型:大粒蠶豆寬而扁平,如四川、青海產的大白蠶豆,品質較好,常作糧食或蔬菜食用;中粒蠶豆呈扁橢圓形;小粒蠶豆近圓形或橢圓形,其產量高,但品質較差,多作為畜禽飲料或綠肥作物。
蠶豆按種皮顏色不同可分為青皮蠶豆、白皮蠶豆和紅皮蠶豆等。"
|
供應季節
|
香港全年均有供應
|
選購方法
|
優質及新鮮的蠶豆表面呈淺青綠色,表面變黑的蠶豆已變質,不應選購。
|
儲存方法
|
蠶豆於曬乾後應與乾砂或穀糠等物質混和,再以密閉並放在冰箱低溫環境下儲藏,這種相對乾燥、低溫,並與外部空氣隔離的環境可確保蠶豆不會變色,亦有助減低害蟲滋長的作用。
|
#*宜忌人群
|
"宜:蠶豆含有豐富的鈣、鋅、錳、磷脂和膽石鹼等,可調節大腦和神經組織的功能並有助增強記憶力,因此對於考試期間的學生或工作忙碌人士很有幫助。另外、老年人、有高膽固醇及便秘者亦應多食用。蠶豆可以作為低熱量食物,對需要減重、罹患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是一種很好的食品。
忌:蠶豆症患者有G--6PD(「6-磷酸葡萄糖」缺乏者)的人士若食用蠶豆或吸入其花粉,會引發急性溶血性貧血,嚴重的話可致死,因此患有蠶豆症人士不應食用蠶豆。另外,蠶豆會與某些抗抑鬱症藥起反應而引致高血壓。蠶豆吃太多容易引起腹脹,因此脾胃較虛弱者不應多食。"
|
#*食用配伍
|
"相宜:
1. 蠶豆與枸杞:蠶豆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尤其是磷質,而枸杞則具有補肝、補腎、補肺、清肝、去火等功用。因此兩者共吃對治療腰酸背痛、糖尿病、頭暈耳鳴、雙目模糊等很有幫助。
2. 蠶豆與海參:兩者共吃可帶來健脾益氣、止血的功效,子宮出血量多者宜多食。
3. 蠶豆與冬瓜,適用各種水腫患者。
相剋:不可與田螺或菠菜配搭共同食用,否則會引起腸絞痛。"
|
烹調技巧
|
"蠶豆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煮、可炒,亦可油炸,更可浸水後把種皮脫去,用作炒菜或煮湯之用。又可以把生蠶豆浸泡直到變軟為止,然後剝去外皮,再煮到酥軟為止。因為長時間烹調能減低乾豆中不可消化的糖類含量,而減少腸胃脹氣。
蠶豆去殼時,可將乾燥的蠶豆放入陶瓷器皿內,並加入適量的鹼再倒進開水並悶焗一分鐘,便可蠶豆皮剝去,去皮後的蠶豆必須用水沖洗,以除去其鹼性。"
|
#備註事項
|
"過敏性蠶豆症是一種遺傳性酶缺乏症,在地中海國家十分常見,患者會對蠶豆甘(蠶豆內的一種毒性物質)產生嚴重的貧血反應。
蠶豆磨粉後可用以製作粉絲、粉皮等,也可加工製成豆沙來弄糕點。蠶豆可經蒸熱加工成罐頭食品,亦可製醬油、豆瓣醬、甜醬等。
不可生吃蠶豆,因為當中的蛋白酶抑制素和血球凝集素對人體有害,所以蠶豆應經多次浸泡及焯水後才進行烹調,使這些有害物質失去活性。"
|
常用菜式 |
五香焗蠶豆、清炒蠶豆、魚汁蠶豆瓣、雪菜豆瓣酥、蠶豆炒蝦仁
|
^營養資料及指標 (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
|
^營養資料及指標 (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
|
資料來源
|
美國農業部轄下的營養素資料實驗室
|
能量(千卡路里)
|
341
|
蛋白質(克)
|
26.12
|
脂肪(克)
|
1.53
|
飽和脂肪(克)
|
0.254
|
膽固醇(毫克)
|
0
|
碳水化合物(克)
|
58.29
|
糖(克)
|
5.7
|
鈉(毫克)
|
13
|
膳食纖維 (克)
|
25
|
水份(克)
|
10.98
|
|
回到頂部 |